《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分析(2)

林道静身上存在较多小资产阶级情感,是众多知识分子身上共有的典型性格,具有小资的劣根性,动摇性,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对一切仍然抱有极大的


林道静身上存在较多小资产阶级情感,是众多知识分子身上共有的典型性格,具有小资的劣根性,动摇性,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对一切仍然抱有极大的热情,缺乏经验和坚定的意志,也注定了她和余永泽二人的结局。随后在见证了余永泽对佃户魏老三和罗大方截然相反的态度,让林道静对余永泽“骑士兼诗人”的幻想破灭,看到他原来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整天都钻在故纸堆里,谋求名利。并且不愿让林道静出去工作,只让她做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已经违背了林道静的价值观,因此二人出现了价值观的不同,夫妻之间也产生了隔阂,最终的分离也是必然。

(二) 知识分子的优柔寡断

林道静作为典型的小资知识分子,具有优柔寡断的特点,彷徨、犹豫、缠绵于柔情,个人主义。主要体现在她成长的第二阶段,与卢嘉川的接触。

第二个阶段是林道静成长的标志,对其向者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卢嘉川对其影响极其深刻。大年三十的夜晚,在白莉苹的家里举行的团圆会上再次遇到了卢嘉川,早前在杨庄教学时就对其映像深刻,再次的相会也让林道静向靠拢,开始接触新的进步思想,阅读进步书籍。卢嘉川是林道静道路上领路人,对她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卢嘉川的指引下,林道静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她的感情和情绪也随着书籍迅速变化,思想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心情也变得愉悦,希望卢嘉川能介绍她参加党,参加红军,投身到当中。“一个小资产阶级出生的知识分子,参加营垒多年,满口马列主义,而实际上还受一个个人主义者,这在中国是很常见的。”[3]更何况是刚刚接触的知识分子,卢嘉川明确指出了林道静所犯的错误倾向,缺乏对动机的正确认识,教导她不一定非要上战场,的形式有好多种,在卢嘉川的教导下林道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思想,对的理解很不成熟,空有热情而没有实践经验,林道静目前仍然出于个人英雄主义,依然是个人奋斗,容易冲动,热情高涨,这是小资知识分子性格的的显著特点。

林道静对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理解真正的。有一次当卢嘉川进来时看见她正在做着琐碎的家务劳动还感到有些羞怯,感觉参加似乎不做这些事情,认为真正的应该在战场上。在她与卢嘉川的多次接触中,对其产生了敬佩与爱慕之情,她也没有能够果断地做出选择,没有像当初接受余永泽的果敢,反而退缩、彷徨、犹豫,缠绵于柔情,没有及时断掉和余永泽的关系,这也是小资知识分子思想的的软肋,体现了林道静作为小资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在此期间,林道静在卢嘉川的提议下参加了纪念“三一八”爱国游行运动,刚开始她并不敢喊出声,但在同伴的帮助下使自己融入到集体当中,呐喊示威,不断反抗压迫,在实践中检验出斗争是有流血的,有牺牲的,开始对有了新的认识,随后又参加了“五一”游行运动,更多的投入到中,获得思想上的升华,联合更多的群众,体现了其作为一名进步的知识分子的特点,不断追求思想上的进步,改掉知识分子的陋习,不再怯弱、彷徨,变得果敢、坚强,联系群体。

(三) 者的成熟、刚毅

林道静作为一名者,具有成熟、刚毅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她成长的第三阶段,与更多的党人的相处,参与斗争。

第三个阶段是林道静实质的转变阶段,也是迅速成长的阶段,在各个党人的帮助下性格逐渐变得成熟、刚毅、坚定,其中江华和林红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江华相当于林道静的第二个引领者。林道静第一次被捕在胡梦安面前坦率的承认传单是自己发的,典型的冲动性格,一心只想死,缺乏斗争经验,在被救后到定县教学,并向学生传播爱国思想,在江华的指引下知道了应该联系群众,深入到农村,但受到背叛者戴愉的蛊惑,收到错误的指示,招到被捕的危险,而被迫到宋村的大地主家中任教,对林道静而言也是新的挑战,与她所在的阶级进行真正的反抗。在这里林道静碰到了原来家中的佃户郑德富,内心十分的挣扎,回忆起剥削阶级的意识,暴露了她的性格缺点,阶级意识模糊,想得到郑德富的原谅,融入到底层的社会,和群众融入到一起。当佃户王老增面临孙女饿的哭叫,而割了地主的麦子遭到宋贵堂的殴打,此时的林道静出于斗争意识,忘记了陈大娘的嘱托要其与宋家搞好关系,做出了阻止宋贵堂棍打王老增的举动,由于缺乏斗争经验,易感情用事,没有考虑后果,随后又参加了割麦斗争,因此受到宋郁彬的怀疑,随后林道静在逃往北平中第二次被捕。体现了她作为者初期思想的不成熟、处事不稳重,缺乏经验,但在江华的指引下开始联系群众,逐渐向靠拢,努力脱离原有的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