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相关研究 2006年,张栓云的的硕士学士论文中提到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原因是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制约了民族
3.1 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相关研究
2006年,张栓云的的硕士学士论文中提到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原因是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制约了民族教育的发展,致使影响了教学的进程和教学效果。2010年,唐德忠硕士学位论文中把影响少数民族学习适应因素归结为;校园环境、上大学前与不同族群的交往经历、民族认同、歧视与偏见。陶沙(2000)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上进行概括,认为大学生入学适应主要因素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五个方面,并提出了新生入学适应结构的五因素相关模型。
通过以上关于少数民族学习适应方面的相关研究发现,我所参考的文献在大都把影响少数民族学习适应问题的因素归结为;语言差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经济欠发展使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采取的是定量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较少。而研究的对象以部分少数民族群体为主,比如对于藏族、维吾尔族、纳西族的社会适应研究较多,而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对剩下的其他民族的研究相对来说很少。
3.2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关研究
人际交往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文字或肢体动做在思维和情感上的交流的一种社会关系。2008年,周鹏生在文章《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心里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日常人际关系上造成了严重的困扰,在人际交往方面很多学生表现不自信,少数学生存在人际敏感症。2014年,李长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通过对比区内和区外藏族大学生人际适应状况,指出区外藏族大学生比区内藏族大学生适应能力强,因为区内藏族同学由于长期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接触的大多是自己民族的人,他们缺乏对其他文化的认同。某期刊研究少数民族社会适应问题时指出,在少数民族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是和自己本民族的学生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大多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普通话使用较少,这直接影响到他们与汉族同学的交流和接触,加上思维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从而产生孤独和压抑等不适应的感觉。
3.3 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习俗相关研究
2014年,邢雅硕士学位论文中主要以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他们在生活适应方面主要在气候和饮食方面的不适应感比较强烈。2008年,严义娟学位论文中提到刚开始进入大学阶段,也就是大一那年属于新奇兴奋阶段,而从大二开始会察觉到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生活上的差异,并且会体验到这种差异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意识下,会感到困惑,压力,烦恼,进而产生抑郁感,进入大三大四阶段,对于新的环境会有所认识,生活资源增加,开始有了自信,会慢慢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对于新的生活是适应趋于稳定的阶段。2014年,薛立娟学位论文中阐述了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新村移民生活适应情况。其中在饮食方面他提到,原来在牧区,藏民族的饮食主要以牛羊肉、糌粑为主,吃的都是自家的养的牛羊肉,所以这反面的开支比较小,但搬到了移民新村之后,这里的饮食丰富了许多,他们想试着尝试新的饮食,但由于物价水平与原来的环境相差很大,政府的生活补助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从而要寻找其他事物代替牛羊肉。
综合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遭遇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文化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就业心态问题;职业适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