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杜诗相比,柳词虽然是在宋词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的第一人,但对世人大多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对柳词的内容,意境进行分析,此类文章不胜枚举。而从音
与杜诗相比,柳词虽然是在宋词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的第一人,但对世人大多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对柳词的内容,意境进行分析,此类文章不胜枚举。而从音韵角度对柳词进行分析的著作寥寥无几,目前只找到一篇浙江大学陶然副教授在浙江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柳词双声叠韵考论》的文章。陶副教授在文中对柳词组织双声叠韵的模式、双声叠韵的运用位置、运用方式、运用目的与效果等方面对柳词中出现的双声叠韵现象进行分析。文中列举大量分析实例,但并未对其中出现的双声叠韵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未能像杜诗一样形成双声叠韵谱。文章从音律分析了柳词在词乐失传的情况下的所体现的音乐美与艺术效果。从双声叠韵的运用位置与运用方式的角度分析其对表情达意与意境塑造的作用,但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陶副教授的这篇文章是对柳词中双声叠韵现象的一篇概括性文章,其对字词的分析详尽,但对双声叠韵的作用并未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因此本篇论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双声叠韵所起作用的研究,着重分析其在表情达意和意境塑造上的影响。同时借鉴杜诗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对双声叠韵的研究规律,并将其运用到柳词的研究中,对柳词中出现的双声叠韵进行细致的描写、分析其运用规律,分析其对情感表达与意境塑造的特点,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柳词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在写作的过程中,除了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分析外,也要参考大量关于音韵知识、汉语知识、词话诗说的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双声叠韵的理解、描述与分析,是顺利进行后期艺术效果研究的前提与基础,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通过大量的音韵知识,汉语知识对双声叠韵的理论系统、研究方法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对双声叠韵的理论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而研究前人的诗说、词论,这些论述不仅为我们对柳词艺术表达效果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也为论文的论述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诗词研究的理解,使得论文论据更加充分。
综上所述;关于双声叠韵的音韵学知识,是研究双声叠韵的前提与基础。古人的词说诗话为柳词的艺术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前人关于诗词中双声叠韵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柳词双声叠韵现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并为柳词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论数据。最后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对柳词中双声叠韵现象,对其表情达意与意境塑造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做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目录
[1]陶然.《柳词双声叠韵考论》[J].浙江大学学报2008(5).
[2]马德福.《杜诗双声叠韵的艺术》[J].四川大学学报2004(6).
[3]沈怀兴.《双声叠韵说问题辨疑》[J].宁波大学学报2011(5).
[4]季复春.《对仗中的双声叠韵》[J].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1996(3).
[5]谭娟.《周春<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研究》[D].浙江: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
[6]樊英民.《李白诗赋中的双声叠韵现象》[C].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李白研究》.安徽:黄山书社,2000(2).
[7]周春.《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8]王力.《汉语史稿》(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9]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0]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1]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2]李重华.《贞一斋诗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