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和国内一系列植被调查研究工作的实施,多光谱影像在各种植被覆盖分类中,特别是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给植被
随着国际和国内一系列植被调查研究工作的实施,多光谱影像在各种植被覆盖分类中,特别是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给植被覆盖分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Tucker等人[21]通过NOAA/AVHRR数据监测非洲大陆的干旱和沙漠化等植被覆盖变化。P.A.Propastin等人[22],利用在中亚前苏联各共和国一年的植被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并与降水量进行线性回归,区分植被动态是自然或人为的动力。就新疆地区的土地覆被变化来说,国内外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王智等[23],根据1982-200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计算新疆地区最大植被指数,地理分区并参考当地实际情况,分析不同分区下的最大植被指数变化。早在2004年,师庆东等人[24]研究了新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根据新疆植被覆盖的自然位置和地形分类指数,对1982年至2000年植被覆盖近20年的基本数据,对新疆植被变化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新疆焉耆盆地为研究区域,利用2015年MODND1M中国500MNDVI月合成产品、SRTM90M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产品、国家基础地理行政区划、区域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盖产品及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年值数据集提取分析焉耆盆地植被分布变化,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分析盆地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
(1)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根据研究的目标,收集相关数据,对上述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其中500MNDVI月合成产品主要工作是数据下载、投影变换、区域裁剪及合成处理;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主要处理工作是数据拼接、流域划分,确定博斯腾湖流域边界及焉耆盆地边界;区域土地利用覆盖产品主要处理工作是数据下载和区域裁剪。
(2)植被覆盖度模型建立与计算
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VegetationCover,FVC)是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2]。目前,测定植被覆盖度的遥感方法有很多,例如:经验模型法、混合像元分解法以及植被指数法。此研究是根据植被指数法来完成植被覆盖度的计算,通过对月合成产品进行计算处理,形成焉耆盆地2015年月序列植被覆盖度产品集,制作各类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专题图。
(3)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参照焉耆盆地边界,利用区域统计方法分析盆地被覆盖度的时间变化;耆盆地主要土地利用景观为耕地、草地、水体、湿地、裸地为主,分析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并选选择优势景观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焉耆盆地主要涉及焉耆县、和硕县、和静县及博湖县,从不同行政区分析焉耆盆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气象数据资料对盆地气候变化特征,主要是气温和降雨进行分析。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由图2.1-1所示,焉耆盆地坐落于东经85°36′~88°5′,北纬41°33′~42°42′,地势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80公里,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左右。
图2.1-1焉耆盆地地理位置
2、地形地貌
焉耆盆地是中国西部褶皱基底上方形成并发育的中,新生代复杂盆地。焉耆盆地的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有草原,有河流,焉耆盆地本身又是个盆地,这种地形的多种多多样,为焉耆盆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植被条件
焉耆盆地的植被类型有很多,主要有农业植被,自然植被等两大类。农业植被有:水稻,西红柿,辣椒,卷心菜,玉米等。自然植被包括,荒漠植被(梭梭、骆驼刺等),草甸植被(马兰、罗布麻等),沼泽植被(水葱、芦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