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的提高逐渐带动了生态建设的发展。先看北京,就在今年,北京市西城区对公园进行分析规划,决定有针对性地对两个城市公园实施重点的扩建与
环保意识的提高逐渐带动了生态建设的发展。先看北京,就在今年,北京市西城区对公园进行分析规划,决定有针对性地对两个城市公园实施重点的扩建与改造。其中,长寿树种、乡土树种以及食源树种作为首选树种。再看江西,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启动全年性、覆盖范围广的城乡绿化工作,目的是为了推进乡土树种的开发,这一举措足以证明乡土树种的受重视程度。再看河北,今年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提出了造林计划,总数量高达5.7万亩,原则是乡土树种要优先选用。通过这几份典型案例可以发现,近年来乡土树种日益被广泛选用绝非偶然。回顾过去对于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为力求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获,一般都会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选取外来物种大量引入,一方面满足大众对于审美的普遍要求,一方面满足规划的特殊需求。普遍种植的外来树种,让城市之间失去了其独有的特色,单调的景观,更不要提地域与文化特色。同时,大量的外来物种在不同程度上对乡土树种的生长与繁殖会产生不利因素。简要概括,外来物种会对以下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1)植物或动物多样性;(2)生态系统多样性;(3)遗传多样性;(4)自然景观的改变;(5)土壤结构的改变;(6)经济损失。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也促使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极大的困境。例如被割断的生物的天然生态廊道,日益减少甚至灭绝的植物种类,逐渐降低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大规模入侵的外来植物等等。过分依赖外来植物带来的种种糟糕结果提高了人们的意识。包围在“城市水泥森林”的人们逐渐对身边的绿地面积、绿化种类多样性、植物质量提高了关注,这也使得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运用得到更多重视。
乡土树种(native tree species)是指在没有人为作用的情况下,自然分布在特定地区的树种,它们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达到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适应性[1][2]。
乡土树种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1)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和恶劣环境抵抗性
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得乡土树种对与当地的极端温度、洪涝灾害、病虫害等恶劣的环境因素具有很强的抗性。例如陕西省西安市的国槐对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有很强的适应性,在这样长期缺乏水分的气候下始终长势良好。而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引进后一旦遇到突发性的灾害性气候或较大的生态因素变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后果。例如位于浙江省的西沪港几年前人为大量引入的大米草,在短短六年间侵占万亩滩涂,导致西沪港的海洋生态日益脆弱,现在面临成为死港的危急状态。
(2)良好的地区地域性与生态性
不同植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的特殊要求形成了植物的生长特色,各地的自然景观也因此呈现出各异地域特色,形成独特的地理植物风景线。所以,乡土树种的利用最易形成地域性景观。另外,由于乡土植物资源丰富,适应力好,抗逆性强,选择范围广,自然成为了人工塑造植物多样性的主力,有助于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由一系列乡土树种聚集形成的生态群落能更好适应当地的环境需求,充分满足动植物之间动态的生态联系,成为地带性植物的延续,也使乡土植物的生态性符合自然需要。
(3)相对易于养护管理
乡土植物较好的适应性与生态性,使其在浇水、施肥、修剪、预防病虫害等各种养护方面的费用明显比外来树种费用低,故乡土树种的种植在养护管理的成本上节约了大量资金。例如西安市大量种植的悬铃木易于养护管理,很少出现大面积的病虫害,这就节省了一大笔农药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