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2)

《课标》明确要求:生物学科的教学应该体现出课程改革基本的理念,对于不同学生的需要表现出同样的尊重,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


《课标》明确要求:生物学科的教学应该体现出课程改革基本的理念,对于不同学生的需要表现出同样的尊重,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使他们在了解生物知识,提高相应技能的同时,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因此,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要想符合《课标》的要求,就需要根据必要的理论基础,遵循一定的教学设计原则,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倡导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为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要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教学设计,但教学设计的完成并非只是凭借个人经验或想法,而是要应用到相应的理论,这样才能合理地设计和完成教学的所有环节与流程。

2.1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作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者有效地进行学习,而学习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学习者学习的本质及形成机制,所以说学习理论是形成教学设计的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2.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知识是对事物的解释,对于事物的理解不由事物本身决定,而由人自己来建构,也就是说知识是具有动态性的。不同的人由于知识经验和经历不一样,那么对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另外,学习不单单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由学习者结合原有的知识来汲取新知识,即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信息体系[4]。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要做到以下:(1)注重合作学习。不同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而合作学习就相当于对不同的理解进行了一个整合,促进了思想的共享。(2)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这样才会对事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3)着重“情境”的创造与应用,毕竟学习者是以自己原有的经历或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来吸收知识,如果我们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一定利于学生将原有知识进行改造、重组,获取新的知识。

2.1.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简单的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如果对学习者进行特定的刺激后,学习者做出了适当的反应,那么就该加以适当的强化。另外,该理论还十分注重环境与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需要确定目标,并且该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可通过学生显现出的行为加以判断,也就是说将教学期望明确为学生具体的行为表现;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时常进行复习和修正,从而使学生表现出预期的理想行为;在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尽早地对学生做出的反应进行反馈。

2.1.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适应变化能力。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发现并且加以同化,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而不是依靠别人来教导和灌输[13]。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并非教学生具体的知识,也并非教学生怎么去学习,而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来思考、决定要怎样去学习。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到:(1)每个学生的愿望与潜能都是可以在特定条件下释放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用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天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2)大多数有效果有意义的学习是来源于动手实践,或者说是从做中学,因此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场景,让他们去亲身体验,感悟,从而掌握知识。(3)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比被动接受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