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张延昌, 王自力, 顾金兰等. 夹层板在舰船舷侧防护结构中的应用[J]. 中国造船, 2009, 50(4): 36-44. [20] 张延昌, 顾金兰, 王自力. 蜂窝式夹层板结构单元的防
[19] 张延昌, 王自力, 顾金兰等. 夹层板在舰船舷侧防护结构中的应用[J]. 中国造船, 2009, 50(4): 36-44.
[20] 张延昌, 顾金兰, 王自力. 蜂窝式夹层板结构单元的防护性能分析[J]. 舰船科学技术, 2008, 30(6): 108-113.
[21] 明如海. 闭孔泡沫铝夹芯板抗冲击性能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22] 孔祥韶, 吴卫国, 杜志鹏等. 起爆点位置对战斗部爆炸破片特性的影响[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3, 34(7).
[23] 张国伟.《爆炸作用原理》[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24] 于江, 时党勇, 夏长富等. 基于LS-DYNA的自然破片战斗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 火工品, 2009(1).
[25] 韩圣章, 胡云昌. 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结构对爆炸的响应[J]. 石油工程建设, 2001, 2(1): 5-6.
[26] 卞文杰, 万力, 吴莘馨. 瞬态动力学CAE解决方案MSC.Dytran基础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7] 苏艳艳. 气体爆炸载荷作用下海洋平台结构动态响应研究[D]. 镇江: 江苏科技大学, 2007, 1.
[28] 杜志鹏. 大型水面舰船舷侧多舱室防护结构抗爆机理和仿真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5.
[29] 尹峰, 张亚栋, 方秦. 常规武器爆炸产生的破片及其破坏效应[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6(1).
[30] 曹凤霞. 爆炸综合毁伤效应研究[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8.
[31] 王儒策, 赵国志. 弹丸终点效应[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32] 孙业斌. 爆炸作用与装药设计[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7.
[33] 隋树元, 王树山. 终点效应学[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