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杨红英.民族语言与复调叙述——《扶桑》与《她名叫蝴蝶》比较谈[J].汕头:华文文学,2003.5. [8]韩晓军.《扶桑》与当代小说叙事走向[J].镇江师专
[7]杨红英.民族语言与复调叙述——《扶桑》与《她名叫蝴蝶》比较谈[J].汕头:华文文学,2003.5.
[8]韩晓军.《扶桑》与当代小说叙事走向[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9]张琴凤.丰盈的叙事——解读严歌苓的小说<扶桑>[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10]翟杨莉.一种未完成的叙事状态的魅力——析<扶桑>叙事当中的第二人称[J].西北大学学报,2008.3.
[11]李瑞华.扶桑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2006.7.
[12]姜燕燕.弱者之道——浅析小说没《扶桑》的女性叙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13]姚晓南.“找寻一种方式让别人懂你”——严歌苓小说<扶桑>的叙事解读[J].名作欣赏,2005.7.
[14]王坚.苦难于罪恶中怒放的绝世名花——浅析<扶桑>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文化意蕴[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8.
[15]蔡青、徐旭、张洪伟.《扶桑》中的神话原型解析:追寻新的民族文化之根[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16]张琴凤.丰盈的叙事——解读严歌苓的小说《扶桑》[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4.
[17]田俊武、李霞.扶桑的狂欢化特征[J].社科纵横,2007.8.
[18]刘自然.“重复”的魅力:《小姨多鹤》的叙述艺术[J].时代教育,2008.11.
[19]邢海霞.严歌苓叙事模式中的深层意蕴——以《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为例[J].当代小说(下),2010.9.
[20]杨方勇.历史显流中的人性潜流——以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