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采摘装置设计开题报告(2)

机械结构 以关节型为主流,80年代发明的适用于装配作业的平面关节型机器人约占总量的1/3。90年代初开发的适应于窄小空间、快节奏、全工作空间范围


机械结构            

以关节型为主流,80年代发明的适用于装配作业的平面关节型机器人约占总量的1/3。90年代初开发的适应于窄小空间、快节奏、全工作空间范围的垂直关节型机器人大量用于焊接和上、下料。应3k和汽车、建筑、桥梁等行业的需求,超大型机器人应运而生。                          

控制技术

大多采用32位cpu,控制轴数多达27轴,nc技术、离线编程技术大量采用。协调控制技术日趋成熟,实现了多手与变位机、多机器人的协调控制。

驱动技术                                

80年代发展起来的ac伺服驱动已成为主流驱动技术应用于工业机器人中。新一代的伺服电机与基于微处理器的智能伺服控制器相结合已开发并用于工业机器人中:在远程控制中

已采用了分布式智能驱动新技术。

应用智能化的传感器装有视觉传感器的机器人数量呈上升趋势,不少机器人装有两种以上传感器,有些机器人留了多重机器人接口

网络通讯方式                          

大部分机器人采用了ether网络通讯方式,占总量的41.3%,其他采用rs一232,rs一485等通讯接口                        

高速,高精度,多功能                        

目前,最快的装配机器人最大合成速度为16.5m/s,有一种大直角坐标搬运机器人,其最大合成速度竟达80m/s:而另一种并联结构的nc机器人,其位置重复精度达1um。90年代末的机器人一般都具有两、三种功能,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集成化与系统化                        

当今机器人技术的另一特点是机器人的应用从单机、单元向系统发展。百台以上的机器人群与微机及周边设备和操作人员形成一个大群体。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机器人事业.应该说是从“七五”期间的科技攻关及实施“863计划”开始的。经过十几年来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一些方面,

如喷涂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水下、爬壁、管道、遥控等机器人),已掌握了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技术,解决了控制、驱动系统的设计和配置、软件的设计和编制等关键技术。        

根据2l世纪初我国国民经济对先进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需求,瞄准国际前沿高技术发展方向创新性地研究和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产品技术和系统技术。未来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点有:第一,危险、恶劣环境作业机器人:主要有防暴、高压带电清扫、星球检测、油汽管道等机器人:第二,医用机器人:主要有脑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遥控操作辅助正骨等;第三,仿生机器人:主要有移动机器人,网络遥控操作机器人等。其发展趋势是智能化、低成本、离可靠性和易于集成。                    

我国的机器人研究开发与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的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无论从机器人的数量上还是技术上,我们都有一定的差距。进入新世纪以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对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来自国外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自主发展机器人高技术,解决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积极推进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