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货币国际化。货币国际化概念在世界上最早由本杰明科恩提出,他认为一国货币在国外作为交换工具就是货币国际化;塔弗拉斯认为货币国际化是一
(2)货币国际化。货币国际化概念在世界上最早由本杰明科恩提出,他认为一国货币在国外作为交换工具就是货币国际化;塔弗拉斯认为货币国际化是一国货币在没有参与的国际交易中充当世界货币并发挥记账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过程;罗伯特蒙代尔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或该货币的分数或倍数被其他地区模仿时,该货币就国际化了[6]。
2.1.2 货币国际化的理论
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主张在废除国家发行货币的同时建立合理的世界货币体系,提倡建立真正的超主权货币;蒙代尔和麦金农等人创立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见到货币国际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区域化和区域内货币统一以形成某种世界货币的进程,后期随着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欧元实践的推动,蒙代尔又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货币区域内的“锚”货币和世界货币区域划分等方面克鲁格曼,通过GG—LL模型主张国际货币集中化能够有助于货币的优化配置,降低固定费用并促进世界货币的替代,进一步发展了货币区域化的理论[7]。
2.2 货币国际化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
(1)经济规模影响货币国际化。学界在实证分析中得出货币发行国家的世界总产值与该国货币占世界外汇储备成正比,而一国货币在世界外汇储备的占比直接影响到该国货币的国际化。
(2)国际贸易规模影响货币国际化。从世界货币发展来看,一国的国际贸易规模越大,代表其货币参与的国际结算越多,这反映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因此一国的国际贸易规模越大,其货币国际化程度越高。
(3)金融市场是否发达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越发达,金融自由化程度越高,投资者越愿意投资,并且发达的金融市场也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降低贸易结算风险。
(4)货币流通成本影响国际化。在货币国际化中,往往有好几种货币参与交易,不同货币之间的结算会产生成本,而如果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中使用该种货币的成本就会降低。因此,货币的流通成本会对货币的国际化产生影响。
2.3 货币国际化的实践经验
世界学者对于货币国际化理论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同样很多国家在货币国际化的实践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目前为止,世界上实现国际化的货币有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几种货币的国际化路径可以分为三类,这三类路径各有各的特点,对以后国家进行货币国际化战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美元的国际化路径:美元一开始借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优势,成为世界主流货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虽然失去了体系支撑,但由于美国综合国力强大,并且美元存量远超于其他货币,因而美元得以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仍然处于领导地位,美元继续作为世界主流货币,顺利实现国际化[8]。
(2)欧元的国际化路径:欧元自诞生之初就作为欧盟国家的转账货币,从而实现了大量存量,形成资本市场,之后欧元开始取代欧盟内的其他12种货币成为法定货币,因此在国际上被取代的货币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欧元顺理成章的作为世界主流货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从而实现国际化。
(3)日元的国际化路径:日元能够实现国际化归功于日本政府及时的战略转变和政策改革。不同于美元的历史背景和欧元的联邦优势,日本在二战作为战败国,一开始并没有国际化的想法,在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并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内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造成的世界货币体系动荡,日本作为一个以外贸发展经济的国家,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进行国际结算,而此时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不断升温,迫于美元的压力和日元已经初步具备国际化条件,日本政府认为日元可以开始国际化战略。与此同时日本开始颁布金融自由化政策,放开资本管制,并且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进行日元亚洲化战略,以区域化带动国际化。在一系列的政策和战略的实施下,日元最终成为世界主流货币,实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