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一次公开的语言教学活动《小蜡笔》观察与结束后对该教师的访谈记录:教师活动前已备课设置问题、试教和改进。活动开始教师抛出一个导入问题
笔者在一次公开的语言教学活动《小蜡笔》观察与结束后对该教师的访谈记录:教师活动前已备课设置问题、试教和改进。活动开始教师抛出一个导入问题“请问我手中有魔法的彩色蜡笔,你认为可以变出什么呢?”(彩虹、苹果、小熊)问题一下子就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开始展开天马行空的回答。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挑选出与本活动有关的答案,将问题进一步跟进,“如果用红色你们可以变出什么呢?”幼儿再根据确定的问题去发散各种与红色有关的事物。当幼儿跃跃欲试时教师提出让幼儿自己创编“我用××画××”,来发散幼儿的思维自己创编。活动至此教师的提问一直在引导幼儿一步步深入,幼儿的参与兴趣高涨且调动了其分析问题与发散思维的能力,继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又如大班语言诗歌创编《我想》,教师拿出小象图片“瞧,它是谁?”(小象)“它身上什么地方最好玩呢?”(鼻子)“为什么”(荡秋千、喷水)这时幼儿已被吸引,教师可总结:“看到小象,我想有个长鼻子,和小象用鼻子握握手”。教师再出示一张图片启发幼儿跟着说,接着教师提问幼儿还能想到什么小动物,用“看到××,我想有×××,用它×××”自己创编诗歌。
两次活动教师在教案中都做了提问预设,提问层层递进激发幼儿思考且同样运用了开放性提问来发散幼儿的思维,根据评价标准可将此类提问视为有效提问。
(二)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但尽管教师有效提问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重之又重,现在有关幼儿园教师提问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的低效提问过多、等待时间不足、仍存在于语言教学活动中。笔者将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