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学龄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

2.5.3 资料处理阶段7 3 结果7 3.1 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7 3.2 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9 3.2.1 预防接种知识正确应答情况9 3.2.2 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


2.5.3 资料处理阶段 7

3 结果 7

3.1 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 7

3.2 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9

3.2.1 预防接种知识正确应答情况 9

3.2.2 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10

3.2.3 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多因素分析 12

3.3 第二类疫苗接种意愿情况 13

3.4预防接种知识的获取途径、可信度及需求情况 14

4 讨论 15

4.1 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15

4.2 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16

4.2.1 父亲职业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水平的影响 16

4.2.2 母亲文化程度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水平的影响 16

4.2.3 了解预防接种信息的主动性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水平的影响 16

4.3第二类疫苗接种意愿情况分析 17

4.4预防接种知识获取途径、可信度以及需求情况分析 17

5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18

6 结论 18

7 建议 19

7.1 加强预防接种机构的能力建设 19

7.2 提升预防接种人员的综合能力 19

7.3 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宣教 19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2

1 前言

我国预防接种工作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六十余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地疫苗接种率稳步提高,各类传染病发病率逐渐降低,有效保障了儿童生命安全与健康。相关数据显示[1],2014年全国22剂NIP疫苗平均报告接种率均≥98%,其中83.1%的县、79.8%的乡全部22剂NIP疫苗报告接种率均≥90%。另有数据表明[2],我国在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小于5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降幅达97%; 2015年全国甲肝报告22667例,发病率为1.66/10万,与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前(5.98/10万)相比,下降72.2%。

然而,在部分地区、一些环节上,我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预防接种人员配置不合理、疫苗使用管理不当以及仪器设施较为落后等问题,阻碍着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3];另一方面,一些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的不了解、不重视,不利于儿童预防接种率的提高。而儿童家长在预防接种工作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参与预防接种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影响儿童预防接种率的关键。

影响儿童家长参与预防接种服务的因素复杂多样,国内外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是儿童接种疫苗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内的调研结果显示[4],父母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程度与儿童接种率存在相关性,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越高,则接种率越高。有类似研究表明[5-6],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与态度、行为均存在正相关,儿童家长对疫苗的知晓水平越高,更容易形成正确的预防接种观念和态度,也就越能配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

同样,国外研究也表明[7-8],预防接种知识缺乏是儿童家长为孩子接种疫苗的主要障碍;儿童母亲/照顾者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水平越低,适龄免疫接种率也越低。另有调查显示[9],知晓疫苗可预防疾病和疫苗接种程序的儿童母亲,其孩子越有可能完成全程接种。Flood E M等[10]和Adeloye D等[11]的研究均发现,缺乏有关疫苗和疫苗接种服务的知识或教育是儿童家长拒绝孩子接种疫苗最常见的原因,提升家长对疾病和疫苗的认知水平,尤其是疫苗安全性与重要性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儿童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但国内外的研究多针对0~3周岁低年龄儿童的家长,而对3~6周岁高年龄儿童的家长调查研究不多。由于儿童年龄的增长,疫苗接种次数的减少,高年龄儿童家长容易对预防接种工作不加重视,导致漏种、延迟接种等情况的发生[12]。宁波市象山县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村镇结合区县,以城镇为中心,多个农村散布周围。该区县的卫生保健水平不高,人员流动性大,有调查显示[13],基层地区儿童监护人的预防接种知识总体知晓率较低,使他们无法主动有效地带领儿童接种疫苗,导致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进展困难。因此,有必要对本县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的调查,了解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分析影响其知晓水平的相关因素,结合家长获取预防接种信息的意愿和途径,为当地有效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龄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和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