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中段语文学科学习困难生成因及转化的策略研究(4)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有关学困生教学方面的文章虽然非常多,但是讨论的内容较为单一,大部分的研究是针对小学以上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有关学困生教学方面的文章虽然非常多,但是讨论的内容较为单一,大部分的研究是针对小学以上年级在偏理学科上的学困生进行的,比起语文学科,研究者更倾向于研究数学英语学科的学困生。有关语困生的成因讨论大多集中在兴趣不高、习惯不良好以及年龄特点等几点,缺乏针对性,相应的,有关学困生的教学方面的文章也大多集中在对培养学生兴趣、加强方法训练等方面,理论化程度不高,也并未涉及学生学习困难的深层原因,即从心理层面例如认知和元认知方面探讨学困生教学的文章太少。因此,本项研究无疑能弥补国内在策略教学和小学中段语困生教学方面理论上存在的不足,在课程与教学理论进一步充实的基础上,对小学中段语文学困生研究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丰富。

本研究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涉及多元智能理论、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助感、期待效应等理论,相信在研究的过程中,在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能或多或少地对它们进行发展。

(二)现实意义

1.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可具参考的素材和借鉴。

无论社会如何快速地发展,我们身边仍旧存在着很多语困生,他们的存在是我们必须要直面的。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让许多老师都无从下手,或是心有余而无奈精力不足。本年段正是孩子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语文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暴露的语文学习问题也更多。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探讨,能引起教师们对语困生的更多关注,为帮助语困生转化提供一些参考的素材。

2.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

本研究通过语文学习困难生转化的提出针对性的转化策略教学,改善语困生语文学习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解决每个班级每个学校促进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困扰。

3.提高学困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语困生在学校中容易受到教师的差别对待和同伴的嘲笑,加上家庭方面的压力,致使语困生时常认为自己无用,生活没有什么价值。对于语困生来说,要想真正摆脱现状,采用适宜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个体差异,让语困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喜欢语文,逐步跟上集体步伐,做到全面发展、共同进步。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习

学习可分为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属于狭义学习的范畴。

二、学习困难

摩根(Morgan·John1735-1789)是美国医学教育家,1896年他首次对学习困难从神经学和医学的维度进行了研究。由于学习困难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各领域对学习困难概念界定的争论不断,各有各的见解,可见学习困难现象之复杂与多样。

国内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起步较晚,大致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才正式起步。我国对于“学困生”的定义大致可以归为两种:一是“学习障碍儿童”;二是“学业不良学生”。但大多数国内教育家们习惯使用“学习困难”这一术语来形容学困生。

由此可见,学习困难定义的研究是从多个维度进行的。笔者从广义与狭义之分来界定,则广义的学习困难指由各种原因(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心理障碍、学习方法不当等)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狭义的学习困难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所研究的学困生概念指狭义的学困生,即指智力水平虽无明显缺陷,但非智力因素水平较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笔者的理解是:第一,学困生是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班级)的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的;第二,学困生是个别的,即集体(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学困生的智力正常;第四,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