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最早对自尊进行定义,认为自尊=成功/抱负。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自尊是自我价值感,由客体自我对社会主体的认知和评价以及主体的自我正向的自我
James最早对自尊进行定义,认为自尊=成功/抱负。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自尊是自我价值感,由客体自我对社会主体的认知和评价以及主体的自我正向的自我情感的体验组成。林崇德认为自尊是以自我认知为基础,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本文认为自尊是个体在与外界进行活动所获得的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发现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密不可分。Diener等人在对多名大学生进行跨文化研究时就发现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紧密相关。钱海娇[2]、韩丽娇[3]和金晶[4]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自尊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全面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方面。个体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也就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则表明该个体的幸福感越强,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主观性,是指个体是依据自身的标准来对是否幸福进行评判;二是整体性,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的全面的评价;三是相对稳定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情绪情感体验,是不会随着环境和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巨大变化的。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目前有关社会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少,而且大多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众所周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因此必须从全面的角度来研究主观幸福感。初中阶段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情绪不稳定,再加上升学的压力,极易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且初中生会更容易与他人进行比较,不论是成绩还是其他。而自尊又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指标,且自尊又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因此本研究试着就初中生的角度来探讨社会比较倾向、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三者的关系。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周口市两所初中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所学校采用在班级群里发放电子问卷70份,另一所学校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从三个年级中抽取班级进行问卷发放,发放问卷280份,共回收问卷340份,有效问卷325份,有效问卷率为92.85%。被试基本情况如下。
表1 被试基本情况表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151 46.46
女 174 53.53
年级 初一 40 12.31
初二 191 58.76
初三 94 28.92
合计 325
2.2研究工具
2.2.1社会比较倾向量表
本研究选用的是由Gibbon和Buunk编制的《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中文版,该量表一共11个题目,包括两个因素:能力和观点,采用5级计分方法,得分越高,则个体越倾向于进行社会比较。王明姬博士对该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8,4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9[5] 。
2.2.2自尊量表
本研究选用的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S),该量表一共10个题目,分4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在国内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有研究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将第8题“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由反向计分改为正向计分,可以提高量表的鉴别度和信效度[6][7],因此本研究采用该方法,将第8题改为正向计分题。
2.2.3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是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认知部分,是由家庭、学校、学业、友谊、环境和自由六个满意度构成的;二是情感部分,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该量表采用7级计分方法。它是国内比较科学和有代表性的专门测量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