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有机过氧化物热稳定分析(2)

2.2.1 热分析动力学简介6 2.2.2 热分析动力学基本原理及方法7 2.2.3 经典热分析动力学方法8 3 有机过氧化物动态热分解特性10 3.1 实验部分10 3.1.1 实验仪器10


2.2.1  热分析动力学简介 6

2.2.2  热分析动力学基本原理及方法 7

2.2.3  经典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8

3  有机过氧化物动态热分解特性 10

3.1  实验部分 10

3.1.1  实验仪器 10

3.1.2  实验样品 10

3.1.3  实验条件 10

3.2  结果与分析 11

3.3  四种有机过氧化物的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12

4  不同化学品对有机过氧化物分解特性的影响 18

4.1  实验部分 18

4.1.1  实验样品 18

4.1.2  实验方法 19

4.2  结果与分析 19

4.3  本章小结 25

结论 26

致谢 27

参考文献 28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有机过氧化物是包含 “―O―O―”结构的一类有机物,它被认为是过氧化氢的衍生物[1]。有机过氧化物种类繁多,但只有几十种有机过氧化物进行了大规模生产,在工业应用中最常见的有九种[2-3]。目前,常温有机过氧化物是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的主要产品,其广泛应用在高分子聚合中,如聚乙烯、各类橡胶(如丁苯橡胶)、丙烯酸树脂等生产工业[4]。

然而,有机过氧化物中的“O―O”键键能低[5],过氧基十分不稳定,对热和机械作用极为敏感,并可在贫氧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并且能够迅速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例如由化学家Wolffenstein合成的三过氧化三丙酮就可被认为是一种过氧化物烈性炸药(1895年)[6,7]。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有机过氧化物也因其不稳定性成为生产、储运过程中的一种危险源。除此之外,过氧化物的热稳定性还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具体条件有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酸碱等杂质以及储存容器的材质等[8]。

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有机过氧化物的事故涉及生产、使用、储运等各个环节[9-11]。如1990年,日本某地区过氧化苯甲酰车间突然爆炸,导致9死19伤;1993年4月29日,国内某高校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过氧化甲乙酮发生爆炸,导致4人死亡,2人重伤,40多人受伤;2012年,在过氧化甲乙酮的运输过程中,由于牵引车长时间停留并暴晒,引起装运的两百多桶物料分解,导致爆炸。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导致这些事故发生的根源就在于有机过氧化物自身的不稳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机过氧化物很容易发生分解,释放大量的热[12],如果散热不及时,就会导致其温度升高,从而加速其分解。如此循环,有机过氧化物剧烈分解,最终引发火灾、甚至爆炸。我国的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中常将有机过氧化物界定为第5类危险化学品 [13]。而日本消防法则将其归到“自反应性物质”一类[14,15]。

有机过氧化物一旦发生事故,会对周围的人、财产以及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因此,研究有机过氧化物的热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对保证其在实际使用、储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过氧化物自身的热稳定性分析

1.2.2  有机过氧化物热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研究对象:

四种常见有机过氧化物,分别为过氧 化氢异丙苯 (CHP)、过氧 化二异丙苯 (DCPO)、二叔丁基过 氧化物 (DTBP)和过氧化苯甲 酸叔丁酯 (TBPB)。

其它化学品有时会对有机过氧化物的热稳定性产生影响,这里拟对:水,甲苯,二氯甲烷,二甲亚砜,无机盐(氯化钠,硫酸钠)这几种添加物对4种研究对象的热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测试和分析。

(2) 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