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持续发展时期,从50、60年代到现在,某些国家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创建了大学城,以日本的筑波大学城为代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出现了大学城
(4)持续发展时期,从50、60年代到现在,某些国家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创建了大学城,以日本的筑波大学城为代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出现了大学城[10]。
(三)国外大学城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1.国外大学城的发展模式
在很多国家大学城的数量越来越多了并且持续发展。按照它形成过程分为自然发展型大学城和规划建设型大学城[11]。
(1)自然发展型大学城
自然发展型大学城是指随着城镇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大学聚集在一个区域,其规模愈大并且集聚了一定的人口,从事一些产业,在大学周围城形成一定面积的城镇。城市围绕大学城计划性的形成社会生活[12]。
(2)规划建设型大学城
规划建设型大学城是指随着有些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多方合作产生的大学城。由政府部门选取某一区域,创建新的高等教育学校,形成一片高校聚焦区。这类大学城以科学研究和开发为基本功能[13]。
2.国外大学城的发展特点
从大学城发展历程来看,国外大学城建设有一下特点:①形成城镇化以及所占面积较大,并与所在的社区相互融合、相互发展;②利用聚集效应推进科技研究开发能力。③国外大学城是以研究为主的,是实现教育、科技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基础。④使用带动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大学城与周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
(四)国内大学城的发展背景及其特征
1.国内大学城发展背景
自从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逐步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加,从而一些高校产生各类资源超负荷,使得让学生校外租住。为处理高等教育大众化,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形成聚集教学、科研、生产及生活服务设施合为一体的大学城。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创办了,此后全国各地建设了许多新的大学城,到2006年大学城新建数量就达到了60多个。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创办大学城。大学城的建设解决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缺乏问题,社会各个层次纷纷认可了大学城的开展。国内大学城以主动构建的方式迅速崛起。[14] 根据大学城构建主体所占比率,大学城分为以下五种模式:
(1) 企业出资、校企共建模式。也就是利用市场行为促进大学城建设,土地整理、建设以及从高校收集租金等都是由企业负责并且高校和企业一起分享大学城收利。
(2) 政府、企业、社会与高校合股模式。通过多方合作,各个承担相当的责任以及权力。
(3)政府主导模式。是我国大学城开展的主要模式。以各级政府作为主导力量,使大学城开展作为重要工作,政府部门统一规划,供给土地与设施,并实施有利于高校的政策,吸引周围高校,达成资源共享的团体,并且推进公共设施与服务社会化。
(4)高校主导模式。高校因学校发展因素,更换学校位置,从而多个高校聚集,并促进周围社会经济发展。
(5)市场化运作的民营机制模式。不需要国家资助,要用的资费都由集团来筹备,用精简的市场化管理方案,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制度。
2.国内大学城的特征
我国已有20多个城市正开展大学城。我根据中国大学城所体现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1)中国大学城大大体上属于规划建设型大学城。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实际国情现在正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阶段,通过地方政府的外力推动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促进了了中国大学城的开展。
(2)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地方政府对我国大学城的开发建设主要进行组织、协调、管理。在大学城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