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旅游行为失范现象研究(3)

当代人以旅游的方式,释放压力,学习交流,并从中感悟自然的魅力与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本可以互利共赢,和谐相处。但实际上,许多旅


当代人以旅游的方式,释放压力,学习交流,并从中感悟自然的魅力与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本可以互利共赢,和谐相处。但实际上,许多旅游者初到陌生环境时,没有了平日学习工作压力的桎梏,享受到来之不易的清闲,此时,旅游者容易弱化自我道德感,进而出现一系列的违反社会道德的举止行为。例如,一些旅游者在出境旅游时,漠视社会道德,不遵守公共秩序,在教堂、餐厅、博物馆等应保持安静的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上随意脱鞋,霸占座位;说话脏字不断,不尊重他人;坐电梯、购物、坐地铁等时争抢拥挤,随意插队等,这些都是一种失范的行为。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是,一些境外旅游景点出现了“请保持安静,谢谢”、“请按秩序排队”、“请不要拍照”等专门用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旅游者的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不仅不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还有损于国家的形象,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3破坏旅游地资源及设施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设施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的人员向旅游者提供服务时依托的各项物质设施和设备。旅游资源与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具有易损性,许多旅游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如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旅游资源及设施是每一位旅游者应履行的基本义务。

然而,有的旅游者却在旅游活动中,公然破坏旅游资源、损毁旅游设施。例如,一名旅游者在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埃及古迹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这样的中国汉字;还有年轻旅游者为拍照取景,在吴起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内,公然攀上雕像并坐在其头顶;甚至有一对情侣在八达岭长城上,公然用钥匙在墙砖上刻名字,不仅无视“禁止刻画”的指示牌,而且对其他旅游者的劝告也不以为意。良好的资源环境及辅助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破坏旅游地资源及设施是一种旅游失范行为,是较为恶性的失范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有损于旅游者自身的形象,而且会对旅游地的资源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破坏作用。

2.4漠视旅游地文化习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文化是旅游者动机的灵魂和核心”[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习俗即习惯风俗,是个人或集体的传统礼节、习性。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文化具有差异性,良好的文化习俗是一个地区的重要动力与精神财富,在旅游中更应该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礼记·曲礼上》中有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也规定“旅游活动的开展应当与东道地区和国家的特征和传统保持一致,并尊重其法律、惯例和习俗”[ ]。出境旅游者作为来访国家或地区在外的代表,尊重与遵守旅游地的禁忌、习俗和文化特色不仅是对全体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其个人素质的重要反映。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就不一样。当个人的价值观和旅游地的风俗习惯产生冲突时,有的旅游者习惯于先入为主,武断地否定后者,坚持原本的价值规范而暂时性地违反旅游地的习俗,盲目地凭借过往经验做出主观判断,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因而也就出现了很多旅游者仅仅随着自己的想法做事,不遵守旅游地传统的习俗和道德规范,破坏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与当地居民相对抗的情形。例如,2016年,有2名中国女旅游者在泰国游玩时,不尊重泰国当地的文化风俗,在清迈古城塔佩门——泰国人祭拜神灵的地点,将脚放在城墙上拍照,引发了泰国民众的愤怒。在一些西方国家,消费者在享受服务后支付服务人员一定的小费是当地的习俗。但是,有些旅游者在当地旅游时,因为消费观念差异等原因,拒绝支付小费,导致服务人员产生不满情绪,甚而引发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都是典型的旅游失范行为,它不仅对旅游地的文化带来了负面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居民对整个旅游群体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