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在《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联合国将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划分为,某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超过总人
(一)研究背景
在《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联合国将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划分为,某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的7%。1982年又确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的标准,即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10%。在201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显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13.26%,相较于2000年的人口普查上涨了2.9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8.87%,相较于2000年的人口普查上涨了1.91% 。由此可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达到严重老龄化的标准,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城镇化进程也进入了加速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中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在外出务工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农村出现了诸多问题,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一同进入城镇,导致大量老人留守村庄。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的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的农村留守老人约有5000万 。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背井离乡进城打拼,留守下来的老年人在生活照料、经济供养、精神慰藉、医疗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留守老人的老年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对解决人口老龄化、推进社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是当前乃至以后一定时期内重大的社会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界定
老年人的界定有时按照不同的风俗文化会有所不同,因为老年与中年之间的界限较模糊,有人认为退休就是进入了老年,也有人认为成为祖父祖母就是老年人。在学术研究中,一般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界定,即60周岁以上的人口为老年人,也有一些国家将65周岁作为分界点。本研究将60岁作为分界点。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界定,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下的学者有不同理解,但都是从子女外出的时间、留守老人的年龄等进行界定 。本研究将农村留守老人界定义为由于子女长期(每年6个月以上)在户籍所在地之外进行工作、学习等,而自己长期(每年6个月以上)居住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的60周岁以上的老人。
2、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求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也称为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上的需求包括吃、喝、住等生理机体得以存在的基础,生理需求是最低层次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留守老人只有生理上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达到能够生存的程度,才会产生对更高层次的需求,否则留守老人的生命将存在威胁,更无幸福可言了。安全上的需求包括保险、保健、健康、医疗等确保生命安全的需求与基础,留守老人在生病时能否及时就医、对基础的安全知识是否了解等都是衡量留守老人安全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标准。社交的需求是指社会交往、归属与爱,包括亲情、友情、爱请等,留守老人因子女常年在外,且身体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差,更希望能够得到子女、亲戚、朋友、社会等的关怀和关心。尊重的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主要指工作尊重和社会认可,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即自尊和被他人尊重等。留守老人希望具有一定的成就能够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希望有足够的自信。最后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主要指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自身价值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才会想得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但当高层次的需求出现时并不代表低层次的需求就会消失,只是对低层次的需求程度会有所降低。